癌症篩檢做得早不如做得巧!國健署表示,不少民眾認為癌症篩檢越早做越好,其實太早或太過頻繁篩檢並非正確,以乳癌為例,乳房X光攝影是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我國建議開始篩檢的年齡為45歲,早於其他國家,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增加心理負擔。
癌症已連續35年居10大死因第一名,成了國人健康最大敵人,國民健康署對身體健康且沒有任何癌病症狀的民眾,提供四癌: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篩檢服務。
癌症篩檢什麼時候做才能得到最大效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民眾常會誤認為,越早篩越好,或越常篩越好,其實,癌症篩檢做得早不如做得巧,太早或太頻繁的癌症篩檢,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而且,國家推動癌症篩檢計畫,大規模對沒有疾病症狀的民眾提供篩檢,必須使用符合國際實認的工具,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以乳癌為例,吳建遠說明,根據實證,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能有效早期發現原位癌,且研究顯示,對45至69歲婦女每1至3年1次乳房攝影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死亡率達21至34%,爰各國大都採此作法,台灣亦然。
目前,尚未有國家採用乳房X光攝影以外的工具來進行大規模篩檢,而且,年齡也大都以50至69歲為篩檢年齡,但是我國已將篩檢開始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且對有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則提前資料救援到40歲即開始。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輻射量及增加心裡的恐懼等;也有人建議把篩檢工具改成乳房超音硬碟救援波,但這會導致降低發現早期乳癌的效果。
現在幾乎人手一台電腦,工作需要保存的文件也越來越多,幾乎不管是上班族含還是學生族來說,只要不小心刪除到電腦上重要的資料或者中毒,造成的損失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公司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但我們通常資料遺失後一定會在網路上尋找各種可以將資料數據嘗試修復的軟體,但這種軟體的品質真的很難說,況且要遇到免費又好用的硬碟救援軟體真的太少了,幾乎都要先付費,但付費後是不是能夠把重要資料救回又是一個謎,所以有的軟體還會不小心把資料徹底的損壞,結果救回來都是亂碼,要再給別人修就來不及了,所以我還是會建議直接找專業的硬碟救援廠商,雖然有一定的收費,但是至少別人天天都再摸硬碟,有足夠的修復經驗與技術,所以資料救回的機率相對會提高許多,絕對比用免費軟體修復來的風險低,因此當資料遺失的第一時間要停止像硬碟再寫入任何資料,其是就是要自己評估自己的資料價值,如果資料真的非常重要,一定要請專業人士進行收費救援,我非常不建議任何電腦小白自己動手來恢復重要數據。
再以大腸癌篩檢來說,吳建遠指出,台灣使用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依國際實證在50歲時提供篩檢,但亦有人提議將篩檢年齡提早,或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檢查。然台灣大腸癌個案平均發生年齡為66歲,其中50歲以上者佔所有大腸癌人數近9成,且50至74歲以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是40-49歲發生率的4倍以上。因此,?使經費能發揮最大效用,目前仍以50至74歲為主要篩檢對象。
另外,大腸鏡雖也是很好的篩檢工具,但是因為腸鏡會深入腸子,具侵入性,且檢查前一天要服用瀉藥跟大量的水清腸道,而糞便潛血檢查完全不須限制飲資料救援食或灌腸,除民眾方便外,又能在發現有潛血後才做大腸鏡,好處多多。
國健署說,四癌篩檢每年的服務量超過5百萬人次,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已經罹癌但自己還沒發現的人,以及發現超過5萬名有異常狀況如大腸息肉、口腔內紅斑、子宮頸細胞高度病變等的民眾,協助大家早期治療及處理,可避免發展成癌症。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糖友失明風險增25倍 專家說多吃~
艷陽高掛曬全台 三要訣遠離熱傷害
少見!流感引發心肌炎 7歲童險休克
在家「微運動」也能瘦 專家說給你聽
我想只要是有用3C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照片影片或文件或表單,存放硬碟都會是安全的,但還是有一些意外會出現,例如硬碟的損壞,或是電腦的主機故障,所以定期備份資料是眾所皆知的好習慣,但實際上就是很少人願意這樣做,除了會增加備份的成本外,也會經常忘記,這樣在資料遺失的時候就只能進行資料救援了!其實你可以依靠第三方的工具來協助你,備份時也可以用這些第三方工具替你自動進行備份作業。當然如果真的發生損壞情況也可以使用微軟推出的新官方工具,可以用來救回永久刪除的檔案,也支援USB的系統的資料救援喔,在過去需要依靠第三方工具的情況不再有,這次微軟公布的這個工具可以說是相當好用,可以用來恢復已刪除文件,甚至還是免費的工具,對大多數人來說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不過可惜的是比較沒有人知道這款軟體,原因是沒有GUI的圖形介面的 CMD 命令來執行,所以就比較乏人問津啦!